“粵港澳大灣區”最早提出者之一、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譚剛:四川和深圳可互為腹地

報紙廣告價目表 網絡廣告價目表

四川日報新聞熱線:028-86968052 訂報:028-86968304 廣告:028-86968855
四川日報網新聞熱線:028-86968903四川日報網商業合作:028-86968255



街頭公益廣告,能看到深圳對外來者的善意。
掃碼看記者唐澤文脫口秀,深圳科技宅的幸福生活,一起瞭解一下!


我們事前聯系“粵港澳大灣區”最早提出者之一、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譚剛接受專訪,他痛快地答應瞭。8月12日抵達深圳後卻得知譚剛有恙在身,不便會面,采訪就通過電話進行。他想傳遞一個信息:四川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之一深圳,完全可以互為腹地,形成產業良性互動。

四川和深圳可互為腹地
提升雙方產業
記者:有一種觀點認為,深圳對四川存在“虹吸效應”——四川優秀科研團隊和創業者,往往希望到深圳去轉化成果、進行創業。
譚剛:表面看來,四川吃虧。這些團隊為什麼會選擇深圳?無非是因為深圳所具備的優勢,比如產業鏈的完善程度、風投資本的熱度、營商環境、區位優勢、政策環境等等,這些因素是四川在短期內無法解決的。
換個角度,四川便能看到機遇。目前深圳在進行新一輪產業轉型升級,包括高端制造業研發設計環節等將部分從深圳溢出。在深圳落戶的四川創新創業團隊,規模發展到一定程度,由於成本等原因,也會考慮將生產制造甚至研發環節放到其他城市去。四川有能持續不斷提供高質量人才的大量高校院所,有相對較低的用工成本和優良的生活環境,完全可成為承接深圳產業溢出的最有力競爭者。
四川和深圳是可以互為腹地的,四川優質團隊到深圳發展,成熟的企業又將其研發制造等環節回流四川,雙方產業都能從中得到提升。在這個“走出去再回流”的過程中,四川所參與的環節,不能僅停留在加工制造上,更要體現在研發上。川大、電子科大等優勢科研資源,要運用起來,利用他們的吸引力,讓企業研發機構落地四川,從而提升自身的產業形態。
從長遠來看,四川還可借鑒沿海地區的經驗,在硬件設施、政務服務、營商環境等方面進一步提升質量,增強自己的吸附能力。

欲借力大灣區
川粵合作領域應拓寬范圍
記者:四川和深圳在主導產業上有相似之處,但在產業層級上有一定差距。有觀點認為,四川正在走深圳走過的路,對此您怎麼看?
譚剛:不完全是這樣。深圳的產業發展大致分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階段、金融房產資本市場快速發展階段、高新技術異軍突起階段、新興產業創新發展階段。四川可能在某些地方,某些產業還處於深圳此前的狀態,但這並不能代表整體。比如成都在軟件領域,可以說和深圳齊頭並進,甚至有些地方超越深圳。
四川在產業體系構建上專門提到瞭數字經濟。西部省份中,貴州的經驗值得借鑒,目前不少國內外知名企業都把數據後臺等服務放到瞭貴州。在這種大傢都處於同一起跑線上的新興產業上,四川應該突出科研等方面的優勢,吸引更多資源的入駐。成都就可以多和大灣區企業對接,把科研、人才等強項凸顯出來,吸引大灣區企業研發基地落地成都。
記者:四川要借力“粵港澳大灣區”,還要在哪些方面發力?
譚剛:可以優先從不太涉及物理距離的方面入手。比如機制上的合作,大灣區在自身建設上,重點需要突出機制合作、品牌合作等領域,四川就可以從機制合作中的貿易便利化進行突破。四川自貿試驗區可以進一步擴大自己的“朋友圈”,將合作領域擴大到大灣區。四川自貿區和廣東自貿區簽署瞭合作協議,在行政審批、信息互通、產業對接等方面進行合作。在此背景下,貿易便利化、金融創新等,都將因此獲得合作空間。下一步,應該將合作領域拓展到更大范圍。
物理空間距離遠,通道建設就必須考慮。四川到大灣區多式聯運要進一步優化,同時創新四川自貿區川南臨港片區航運服務體系,提升物流效率。四川的高鐵建設也需要進一步提速。雙方也可以共同搞產業發展、項目引進、技術研發等相關課題,互派幹部掛職鍛煉進行人才培養。本版撰稿本報記者熊筱偉唐澤文本版攝影川報全媒體集群記者楊昕本報制圖朱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jjppfpf 的頭像
    pjjppfpf

    pjjppfpf的部落格

    pjjppfp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